大方:让远行的“雁群”无忧
日期:2025-08-04
来源:毕节日报
浏览次数:
字号【 小 中 大 】
视力保护色:
外出务工人员的“家里事、寨邻事、自身事、政务事”,桩桩件件都是心头牵挂。如何让远行的“雁群”安心高飞? 今年以来,大方县打造“五三聚力服务 雁行无忧有方”品牌,用一件件实事筑起坚实后盾,让22.7万名大方籍外出务工人员,真切感受到家乡的温度。
温情守护 解忧纾困
7月28日中午,红旗街道西南社区的“红旗小灶”百姓食堂里饭菜飘香,显示屏滚动播放着芹菜肉丝、家常豆腐等菜单。86岁的徐玉荣一边吃着可口的饭菜,一边满足地说:“孩子们在外打工,我自己做饭麻烦,来这里吃,方便又实惠。”
如何照顾好外出务工人员留乡家属?大方县关怀入微——
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是重点呵护对象。在达溪镇,儿童早期慧育中心老师们引导孩子们做启智游戏,并坚持每周至少一次入户走访。全县5504名“爱心妈妈”与2.2万名儿童结对,用“爱”呵护成长。部分中小学校完善心理健康体系,守护孩子们的心灵健康。
针对老年人,则通过专业机构提供上门照料服务,其中559名老人享受免费体检,21户家庭完成适老化改造,居家生活更舒适。
针对妇女群体,“两癌”免费筛查1.35万人次,53名患病妇女得到及时救治。
乡风新韵 互帮互助
移风易俗树新风,邻里互助暖心窝。安乐乡修订红事白事操办流程,推动“红白理事会”为群众操办红白事提供“一条龙”服务。其中营脚村通过乡亲微信群与外出务工人员约定:“若非必要不用回。”减少来回奔波,收获群众点赞。
核桃乡木寨社区同样在规范红白喜事方面积极探索,通过组建社区事务委员会、成立红白喜事治理小组、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切实减轻群众负担,同时大力营造邻里互帮互助的氛围,减少外出务工人员的牵挂。
目前,大方县289个村(社区)完成村规民约修订,组建329支邻里互助队,活跃在乡间,提供代买代办、农忙帮工等服务,淳朴的邻里情谊成为坚实依靠。
技能培训 助力就业
羊场镇的辣椒分拣企业车间,务工群众麻利地分拣辣椒。“离家近,每月能挣千把块补贴家用,挺好的。”务工群众彭立会笑着说。这个带动800多人的产业,是当地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留乡家属就近就业的缩影。
让留乡家属有稳定收入,大方县多路并进——
盘活资源生金:东关乡七家田社区的李顺萍今年3月到社区乌天麻基地务工,挣了7000多元,年底还有分红。该基地盘活了村里闲置的千亩林地,带动像她一样稳定务工的有40余人,发放工资近50万元。目前,大方县流转的1.89万亩土地中,超9000亩来自外出务工家庭。
技能培训赋能就业:在“春暖乌蒙招聘会”上,核桃乡民生村的罗嫚找到了工作,转正后月薪4500元。安乐乡的叉车、泥水工培训让112人学到新技能。位于大方经开区的乌蒙农工同心人力资源产业园引进京东、华为等企业,开发本地岗位2000余个,首批入职的120人月薪均超4000元。
家乡温暖 触手可及
“本以为补办港澳通行证要专程回来一趟,没想到在广州就搞定了。”在广州经商的大方人李林感慨。他遗失证件后,通过天河区“大方事·天河办”专窗提交资料,仅3天新证就寄到手中。
李林的便捷体验,源于大方县“三端发力”构建的政务服务网——
前端协作破壁垒:“大方事·N地办”品牌持续深化,广州天河专窗、粤港澳大湾区联络处,累计办理跨省和网办业务超5.5万件次。
后端下沉送温情:“政务直通车”载着政务服务中心、公安、人社、残联等14个部门的27项高频服务开进乡(镇、街道)。
4月3日,黄泥塘镇松林村81岁的李帮芝老人接过崭新的残疾证,感慨地说:“这下踏实了。”老人腿脚残疾,子女在外务工。“政务直通车”下乡时她错过评残,帮办专员带着资料找到专家,并到她家通过视频连线完成鉴定,当天送证上门。这样的温情服务已惠及2200余人次,其中外出务工家庭500余户。
云端赋能提效率:“邮寄快办”“云上视办”等线上服务便捷高效,驻外劳务协作站更是坚强后盾。
一个个务实的举措,一幕幕温暖的场景,共同筑起坚实的“安心墙”,让“雁行千里亦无忧”渐成现实。
上一篇: 大方县 : “三端发力”为外出务工群众提供优质政务服务
下一篇: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