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 | 让群众看到村子变化
日期:2025-04-21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浏览次数:
字号【 小 中 大 】
视力保护色:
她有很多个名字。
有人叫她“女强人”,凭着埋头苦干、百折不挠的拼劲,硬是把一个贫困落后的山沟沟变成了美丽富饶的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有人叫她“铁娘子”,在艰难困苦中奋起突围,修水利、办企业、建社区、美家园、兴文旅,咬牙创造出“黄固寺村口袋富,家家都住小别墅”的自立自强发展奇迹;还有人叫她“女愚公”,矢志不渝扎根黄固寺村50载,把一生心血都奉献给这片土地和600余户群众。她就是河南省新密市超化镇黄固寺村原党总支书记樊海风。
20世纪末的黄固寺村,村民们仍靠天吃饭、温饱不足,民心散、支部弱,四年间换了五名村党支部书记。1990年,在村里干了20多年妇女主任和村委会主任的樊海风出任村党支部书记,她带领乡亲们艰苦创业,一关接着一关闯,黄固寺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上宜居宜业的康庄大道。樊海风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河南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等多项荣誉。
初任村党支部书记时,群众并不看好这个村史有记载以来的第一位“女当家人”,冷言冷语不断传进樊海风耳朵:“几任男同志都干不成的事,女人会干啥?”这些话语没有让樊海风消沉,反而激发了斗志,她郑重立下军令状:“作为一名党员,只要一心为群众,能有啥过不去的坎,爬不过去的坡?给我半年时间,干不好我自己走人。”
多年的农村工作经历让樊海风很清楚,只有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才能赢得群众信任。基层要变样,发展先跟上,但35年前的黄固寺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办公没经费,发展没资金。为了解决好发展“第一桶金”的来源问题,樊海风把主意打到了自家的耐火材料厂,那是丈夫多年的心血和全家的经济支柱。樊海风反复做起了家人的思想工作:“人活着不能光知道赚钱,咱作为干部,就应该能为群众吃亏。”就这样,樊海风把自家的耐火材料厂迁回黄固寺村,改为村办企业,每年出资支持村子发展,解决村民就业问题。
有了发展资金,村里一鼓作气办了三家企业,并将村办煤矿经营权由个人承包收归集体统一管理,彻底盘活了集体经济,吸收村民800多人就地就业,一举解决干部工资、教师工资、村民治病、“五保户”照顾、军烈属补助等资金问题。“真不容易,这个女支书真中!”“换个好支书,就换来了一大堆好处!”“樊书记天天在外东奔西跑,没报销过一盒烟钱,钱都交给了村里,真是好干部!”……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群众对村党支部的评价好了,对村子发展的信心足了。
几年下来,乡亲们腰包渐渐鼓起来,但樊海风的眉头却没有舒展,因为还有件揪心事时常牵挂在她心头。由于地处采煤沉陷区,黄固寺村村民的住宅地基下陷、墙体开裂,八成以上都被认定为危房。一个雨日,村民司秋霞不得不躺在四面透风的过道里坐月子,雨水浇湿了被单的场景深深刺痛了樊海风。她立志一定要让乡亲们住进安全的房子。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密市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采煤沉陷区要先行一步,探索经验,树立样板。
一切愿景,“干”才能实现。抢抓机遇的樊海风说干就干,一边挨家挨户串门宣传政策,了解收集群众意见;一边组织党员代表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聘请专家对全村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多次召开党员代表大会反复讨论,最终集体决策将全村规划为工业区、农业区和新型社区,在新密市率先迈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样本的探索脚步。
2005年,黄固寺村第一个新型社区——花园小区开工。凌晨5点,工地还没开工,樊海风已到场;晚上10点,工人都已下工,樊海风还未走。顶严寒,冒酷暑,200多个日日夜夜,樊海风因过度劳累导致胰腺炎病发被送进医院,却不顾医生阻拦,坚持返回工地。随着一排排花园别墅逐批竣工,樊海风拍拍瘦掉20多斤的身子,觉得值了。
历时5年多,先后投入1.7亿元,建成5个新型社区,黄固寺村成为新密市第一个实现整体搬迁的村庄,630余户村民住上了梦寐以求的小别墅,连曾经阻挠过工程的村民也转变了态度,找到樊海风说,“我看错了人,要不是书记你,我们一家子做梦也想不到能住进这么好的新房。”
眼看村民们一家家住进了新房,而樊海风却没空停下脚步歇一歇。2015年,随着环保政策收紧,煤炭、耐火材料等这些黄固寺村曾经引以为傲的产业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樊海风有了一个更美好的愿景:紧跟国家“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在保护村庄原有的山水风光和田园气息基础上,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向发展“生态、休闲、娱乐、旅游”农文商旅融合产业转型,把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转化为美丽经济成效,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升级版新农村。
黄固寺村再次踏上发展新征程,这一次,全村群众达成了共识,形成了空前的团结:为了节省建设资金,党员们义务劳动;为了配合项目推进,“两委”干部免费提供自家土地;为吸引产业入驻,村干部自掏腰包购置游乐设施……项目建设在干部群众的合力中顺利推进。很快,微水湖清澈了,农耕园开业了,迎宾广场人多了,黄固寺古寨修复了,研学基地开课了,美食风情街运营了,郑州医药健康职业学院落户了。黄固寺村拥有了村级污水处理厂,污水排放处理达100%;建设了标准化卫生室、万人安全水厂、幼儿园、60间老年公寓、5个游园广场、4家新村超市、3家绿色酒店,群众生活全部实现社区化。15家村办集体制、股份制企业关联带动65%以上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收入越来越高。
村子变化越来越大,乡亲们日子越来越好,慕名前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樊海风却觉得这不是终点。“干工作,为了啥,干了啥,留了啥?”她摸了摸胸前的党员徽章说,村党支部书记可以退休,但党员没任期,是一辈子的身份。如今,年过七旬的她有了新身份,成为郑州市乡村干部“导师帮带制”项目新密市超化镇特聘帮带导师,“一对一”帮扶集体经济薄弱村——草庙村发展致富,全力建设高品质和美乡村。
春天里,田野上,心中多了份牵挂的樊海风又奔波忙碌了起来。(通讯员 秦臻 李玉玲)